Friday, February 8, 2008

餐廳老闆、社區名人 ─ 葉超 (轉載自:美味人生)

(轉載自:美味人生, 文稿:林慧中 攝影:祈少麟)

羅德島是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州,距波士頓約一個多小時車程。這裏華人不多,大約一萬,卻有四百多家中餐廳。筆者在這裏遇見一大群深愛社區、熱情又單純的基督徒,其中葉超和吳子平先生在羅德島州經歷三十多年,成了眾所週知的新聞人物,是州長、議員和商會的好朋友,也是青年會(YMCA)、僑社的領袖。是什麼特徵在他們的生命中流露出來,竟讓中外人士對他們如此心儀呢?

自幼熱心服務

葉超是在香港大澳出生的獨生子。雖然家境不好,但深得親友寵愛。那時有外國宣教士來到鄉下街頭,操著不太流利的廣東話佈道,很快的,葉超進入教會參加主日學,至今仍不忘白姑娘教他唱的「好朋友信耶蘇」。中華基督教會成了這孩子幼年的第二個家。中學時雖然住在學校,仍然擔任鄉下教會團契的領袖,不時要放學後作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回去幫助教會中的小弟弟、小妹妹。第二天一早六點鐘,再搭車返回學校。他的熱心服務與助人為樂的個性,自幼就發揮無遺。

因抓蟹而進了餐飲事業

廿五歲那年,葉超離開香港了加拿大,邊打工邊讀書。有一天與朋友去海邊抓蟹,滿滿裝了幾大米袋。突然警察來了,原來規定每人不可超過六隻,他們收到一張很重的罰單。正憂慮沒錢付房租而準備退房,房東卻熱心的幫他找到一份餐館的工作,兩年半內,從洗碗到廚師,有時深夜才進來的客人,他都以十分熱情的態度來接待,以致生意蒸蒸日上。老闆見他勤勞老實,將餐館交給他管理,給他許多學習的機會。後來葉超的姊姊來到羅德島,就和他一同開餐廳。

身上看不見「難」字

七十年代的中餐廳只有雜碎,葉超卻推出四川口味小炒、鍋貼、北京烤鴨等食譜,由於外國人不懂,所以生意不好,直到一家報社報導之後,即生意興隆,大排長龍,客人蜂擁而至。

一次中國年晚宴,接到333個定位,未料一場大風雪,客人進不來,他們一家也被困在餐廳六日六夜,生意雖然賠了,慶幸有足夠的食物不至挨餓。葉老闆回憶當年時一年笑容─在他的身上看不見「難」字。他的人生字典中也沒有「苦」字。他說「聖經說:不要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樂觀喜樂成了他的註冊商標。


由開餐廳走向地產

葉超與合夥人吳弟兄,是他自幼在教會主日學、童子軍時的「哥倆好」,長時間在教會團契中服事上帝。他們兩人奔走買下七畝半的地產,一半已被改建成為教堂,為神國兒女提供一個屬靈的家,其中有室內籃球場、排球場,禮堂有17,000呎,還有地下三萬呎租給YMCA托兒所。他們說,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他們存著謙卑的心事奉上帝,也成為當地名人。不時見他脫下西裝,與團契的年青人一起打球,又在教會排桌椅,服事新來的朋友。從他身上,真的可以看見「施比受更為有福!」在基督的愛裏,葉超先生無私的擺上,的確是從上帝而來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