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8, 2008

84歲張老太將慈善進行到底

陳和棟提供,轉載自黑龍江新聞網─老年日報

在你最無助的時候,有人向你伸出援手;在你最迷茫的時候,有人為你指點迷津,這是許許多多人難忘的感動。可是,當你走進張傳立的世界時,你會深切地覺得,為一己之恩的感動,只是人之良善的自然回應,而不是讓你改變人生價值取向的遷引和推動,讓你的胸懷和心靈走向博大與無私…

張傳立的世界看得見、摸得著,卻無以度量;張傳立的胸懷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不讓人感受到她的溫暖和關愛。

張傳立今年已84歲,她的居所是福建省長樂市的一座安養院。這座安養院是老人和她的兒子竭盡心血和財力創辦的。安養院緊靠市區,卻偎依在山的懷抱裏。綠蔭掩映中的兩棟四層樓,在安靜中透出淡淡的生氣。因為兒子陳和棟多數時間居住在美國,所以只能在財力上給予支持,而日常事務的料理和安排,老人就是舵主了。

隨著社會不斷地老齡化,很多人都看到了開辦養老院的景。而張傳立看到的卻是一個個在生存中掙扎的心靈,對於安穩生活的渴求。於是,她以柔弱之軀,高齡之體,撐起間間屋宇,安養了一個又一個游走在生死邊緣線上近乎失去平衡的人。

鰥寡孤獨,無法自力生活的到這裏來了;一貧如洗,無以活命的到這裏來了;兒女不孝,養子防不了老的到這裏來了;久病不治,被親友拋棄的到這裏來了…

可他們付得起安養院費用嗎?在張傳立的安養院,這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

實在沒有經濟來源的吃住全部免費;拿得出錢來的,每月的伙食費也只需交一百元,不足部份由安養院補貼;生活中的其他所需,如理髮、洗浴等,都免費提供服務。這樣的收費原則和標準,真是前所未聞。難怪目前正在施工的宿舍樓還沒有蓋起來,報名的人就已經排滿了。

筆者在安養院的免費居住區,遇見了一個叫江信擁的老人,今年72歲,老伴李亞梅61歲。不久前夫婦倆雙雙住了進來。只是這裏有個規矩,男女要分開住,於是他們成了隔壁鄰居。問及他們在安養院的生活,老人的眼睛一亮,連聲說好,好,省心。李亞梅的老態,遠遠超過了她的年齡。不知為什麼,她說不出話來,只能吃力的用手比劃著。江老漢在一旁翻譯:她說,兩個孩子都結婚了,可是他們的心不好,不養我們。我有病,他們也根本不管。我的心很痛。

陳和棟說:我們計劃在院裏開個診所,看病免費,吃藥自願交錢,多少都行。語聲輕輕,卻是那樣的有震撼力。這震撼力來自他和母親那顆奉獻不止的博愛的心。

張傳立母子的奉獻,是支撐安養院的根機和筋骨。那麼,什麼是他們的愛心和經濟的支撐點呢?他們很富有嗎?

張傳立出生在一個農民家裏,六個孩子中她是老大。十二歲時,為了給病重的父親沖喜,母親給他和鄰村的一個廿一歲陳姓青年訂了婚。不久,為了逃避抓壯丁,未婚夫便逃到了新加坡。後來去美國當了海員。而張傳立仍然留在家裏。貧困像一座山,沉重的壓在她弱小的身軀上。光著腳砍柴、下田。腳腫得老高,也要堅持勞作。然而,苦難在她心中打下的烙印,不是幽怨,而是強烈的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和意志。在她廿二歲時,未婚夫回來和她結了婚。但仍是別離多於團結,因為丈夫的工作還在大洋那邊。不過兩人的感情很好。

善良的人在苦難中受過煎熬,就不願意看著別人也在苦水裏泡─也許這就是張傳立一生慈善博愛的根。如此,人們便不難理解,到了晚年,她也不肯享清福,安過一家一己的天倫之樂。1997年,她毅然的離開美國,返回家鄉(1995年,老伴去世後,她幾乎常年在美國兒子家居住),儘管在美國有她的四個子女,儘管子女個個孝順,儘管子女都事業有成,家家富裕。回鄉後,她毫不猶豫地把香港的房產賣掉,所得的八十萬港元,悉數全捐。她是普濟寺的開山之母,她是鄉間通路的奠基之人,看見孤兒無育,她捐助,聽說天災人禍,她捐助,家鄉建設經費遇阻,她捐助…,知情人透露,小額數目不算,至今她已捐出250多萬。

也許是慈善的基因能夠遺傳,她的六個子女都支持她的善舉,特別是老三陳和棟,稱得上是全力以赴。他把在美國賺的錢和國內的店面收入,幾乎都放在母親手裏,只要是母親選定的捐助項目,他都同意和支持,而且有的還親自參與操作。每年他都會返家鄉多次,幫助母親料理、溝通、安排各項善舉事務。

愛的情懷是能夠傳遞和感染的。在安養院,除了為幾十個長住者做飯的一個師傅外,其餘所有的服務人員都是義工。有些年青人甚至是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到這裏來上班。六十歲的鄭瑞金,三十幾歲就守寡,如今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她選擇了住安養院。她費用照交,卻每天四點多鐘,有特殊活動時三點多鐘就起來到食堂幫廚。給她報酬,她怎麼都不肯要。她說,孩子們不是讓她來掙錢的,多做善事是他們共同的心願。陳民欽退休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慈善上。她任安養院的總管。每天起早貪晚,打理院裏的大小事務,不要任何報酬,有時還倒貼。

虔誠和清廉的榜樣作用,是安養院良性發展的助推器。張傳立在這裏吃飯都堅持交伙食費,就是自己的親屬、朋友來了也不例外。她用電、用水和電話費,都實算實付。在她的意識中,捐出去的錢就不屬於自己的了。公用的,賬目一定要清。

真正是為慈善而辦,為慈善而捨。張傳立和安養院齊名,享譽遐爾。安養院的道場,人氣之旺,如星火燎原。每到做道場之日,都有數以千計的人來到這裏。在善捐中,他們感到幸福和安慰。

在長樂,張傳立的名字就像是慈善的代名詞,愛心的感召書。人們信任她,敬仰她,追隨她。他們用行動,把慈善的內涵充實著,擴展著,推進著。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心靈融入友善和互助,於是,越來越多在困境中的求助者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