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陳國明: 全球領導人跨文化適應

所有從中港台來美讀書、就業、定居的人,在初來乍到之際,難免會遭遇「雞腳」與「發球(閩南語發音和一句英文粗口很接近)」之類的「跨文化衝擊」。
在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流行語,稱這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這些令人「休克」的「衝擊」,大部份的人都不得不應用達爾文「適者生存」理論。換言之,要找出適應的生存之道,或化劣勢為優點的辦法。
羅德島大學傳播系教授,也是本刊文化交流站作者陳國明,九月十二日應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之邀,在「九十八年度新英格蘭地區各大專院校中華民國同學會會長聯席會議」中,以「從跨文化適應到全球領導人」為題,和剛來到美國求學的各校同學,分享他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成果,也提醒一眾年輕同學,在世界全球化,地球如一村的趨勢下,要做未來世界領導人,就必須具備跨文化適應的能力。
陳國明在會中把「跨文化適應」分成四個部份,分別為跨文化適應與全球化領導,跨文化適應的意義與過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模式,以及全球領導化的模式。
在跨文化適應與全球化領導這部份,受科技發展影響,世界的時空距離縮短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也隨著人的移動而不斷交融、混合,最後強化了個人的需要與表達,卻也間接使得全球化的社會領導人才,出現了真空期。
陳國明以「非典(SARS)」為例,指出在現代社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疾病無國界,「非典」之後,全世界的傳播學院都在找能教醫療溝通(health communication)的人才,但培養一名博士生至少要六至八年,這種「真空」狀態,促使各界更關注因應世界未來發展,得及早開始培養具跨文化適應能力的領導人。
陳國明也談到,在跨文化的適應過程中,有一切看來新鮮、有趣的蜜月期,有感到文化休克的危機期,然後漸進磨合,最後適應,不但適應了新文化,甚至久居之後再回到原有文化環境中,也一樣如魚得水,真正享受雙元文化的樂趣。
至於跨文化溝通能力模式上,有理解的認知劍,有敏於察覺的情感劍,還要有執行效力的行為劍,持慧劍斬荊棘,能夠靈活變通(flexible),不做繭自縛。
要進一步的追求培養全球化領導力時,就要懂得有創意的自我伸展,多元視角的文化洞識,以及具備多種語言、表達、應用科技等能與時俱進的制變能力。
羅德島大學中華民國台灣同學會會長沈梅,當天也出席了這一會議。沈梅的聯絡電郵為maenilla@gmail.com
(陳國明教授今年三月還出版了一本新書,死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