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恪禮看好中國關係鋪路多年
吳建民侃言中美友誼更上層樓
「三十年前是敵人,三十年後互相依存(interdependence)」。資深外交家暨中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吳建民六日晚在羅德島州布萊恩特大學(Bryant University)的誌記「中美建交三十週年」晚宴中,詼諧笑談三十年來的中美關係衍變。
1996年上任布萊恩特大學校長的梅恪禮(Ronald K. Machtley)表示,他是從1998年起接觸到中國議題,並認為中國必將發展成國際上重要大國,開始要求校內學生關注中國關係,培養國際觀。該校也於2005年建成美中研究院,2006年10月創辦孔子學院,再於2008年5月17日,邀得美國前總統老布殊一起,宣佈該校籌建第一座得到中國政府認可和協助,在中國本土以外建造的故宮複製建築物─漱芳齋。
爭取到中國漢辦、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世界事務協會(World Affairs Council)等機構合作,在羅州普域敦斯(Providence)市Biltmore酒店籌辦這一「中美建交三十週年」晚宴,是布萊恩特大學在積極拓展中國關係上向前再踏的一步。
六日晚應邀講談的吳建民,1939年出生,並從22歲起就為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人當過翻譯,1971年時是中國派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一,其後曾任駐法國、瑞士、荷蘭等國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
吳建民六日在布萊恩特大學「中美建交三十週年」晚宴中說,三十年在歷史上是短得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但中美關係卻在這段時間內,有驚人的變化(sea change)。
他還記得,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由中國(PRC)派代表出席的議案後,他接到派駐聯合國通知,得飛赴紐約,於是馬上從北京打電話回西安
老家,向母親報告。當時他母親擔心的說,「兒啊,你要小心,美國是我們的敵人哪!」。到1996年他女兒高中畢業時,卻告訴他想到美國唸大學。他的外甥後來也成了哈佛大學教授。這種極端的改變,可說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吳建民說,在這些年間,中國學習到了政策對國情的影響,才有鄧小平於1978年發表不改革開放,就只有死路一條的說法,接著採取和平發展,謀求雙贏的國際策略。他說,中國知道,如果中國想要崛起,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分享成長果實,把重心放在共同利益上,以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包括文化背景、思想型態及行為上的彼此不同(differences)。
展望未來,吳建民認為中美兩國充份瞭解這中美雙邊關係的重要,尤其是經濟、氣候變化等議題,一旦出現危機,全球可能都受影響,而解決爭議及避免對立的最佳途徑是對話。
吳建民也提醒的指出,從早年只有4%的美國人投票,到婦女等到1920年代,黑人更等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之後才享有投票權。美國人自己在民主這條路上,也走過一段漫漫長路,請美國朋友別以美國眼睛看中國,不應該期望中國人的行為表現一如現在的美國人。
在問答時間中,有出席者問及台灣關係、西藏獨立等問題。吳建民以「大三通」已開通,指中台關係穩定良好;至於西藏人權,和早年農奴制還存在時比,已大有改善。他建議關心這些問題的人,最好進中國大陸,自己親眼看看,再決定自己的看法。
布萊恩特大學的這場「誌記中美建交三十週年」晚宴,由布大孔子學院院長楊洪擔任司儀。出席嘉賓還包括羅州州長卡西艾瑞(Donald L. Carcieri),普域敦斯市市長西西里尼(David N. Cicilline),克蘭斯頓市市長馮偉傑,羅德島華人協會副會長陳和棟、理事葉超、吳子平、胡少娟、王曉元、才旭等人。
正訪問羅州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藝術團,當晚做了精采演出。(轉載自星島日報)